蝉嘞,这小东西,大家都见过。夏天一来,它就在树上没完没了地叫,声音可大了!但你知道吗,蝉可不是在抱怨,它有它自己的“诗意”在呢。咱今天就唠唠这蝉,看看它身上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。
蝉的生活不容易
咱说起蝉,那得先说它的一生嘞。蝉呢,一出生在地下,得埋土里好几年,啥也看不见,啥也听不着,就在黑暗里待着。一直等到它长大了,才爬出地面,然后蜕皮,变成大家看到的蝉。你说说,这蝉在地下得多难熬嘞!不过,它出来以后也没好日子过,只有短短一个夏天的命,还得靠着树上的露水过活,这饭是省着省着吃的。
蝉的高处生活
蝉呀,喜欢在树上栖身,它不贴地上跑,而是挑高的枝头坐着。这一来呢,蝉也就远离了地面上的危险。可是呀,蝉在高处,日子不太好过,不像咱们以为的那么风光。因为高处虽说安全了,但吃的就少了,靠的就是点儿露水,蝉啃不动树皮,也找不着啥饱腹的东西,只能一点点吮吸露水,能撑多久是多久。
可尽管吃不饱,它还是不断地叫,这叫声从一棵树传到另一棵树上,就像是在告诉大家:“我还在呢!”蝉呀,声音能传得远,那是因为它在高处,这一点倒是真不赖。
蝉声里的诗意
有的人听蝉叫,觉得烦人,说它聒噪,整天吵得人睡不着觉。可换个角度想,蝉的叫声像是一种坚韧的象征。它明知道自己命不长,还得省着露水过活,但它从不抱怨,照样在树上天天叫,好像在向这世界喊出它的存在。
这蝉呀,咱听懂了,也能学到不少呢!它身上有种坚韧和坚持的劲头,就算再难也不退缩,就算高处孤单寂寞,它还是坚持着自己的声音。古时候的诗人们,像是李商隐、虞世南这些大文人,他们写蝉,不就是因为这股子劲儿吗?蝉身居高处不靠别人,依靠自己来“发声”,那可是有骨气的。
蝉的诗意之处
有人说蝉的诗意就在它那种孤独的姿态,还有那长长的叫声。就像蝉明知道高处艰难,可还是要站在那儿“唱歌”。这种态度,就像那些文人墨客们——他们有时也活得清苦孤单,可还是坚守自己的节气,不随波逐流。
咱人或许没那么多讲究,可这蝉的精神,谁不佩服呢?它虽然小小的,声音却一点不小,它那股子不认命的劲儿,也是咱们看着心里喜欢的。它像是在提醒人呢:日子再难,也不能丢了自己。
蝉的叫声和人心
蝉的叫声嘞,听久了,还真有点意思。有些人听着听着,心里就被触动了,甚至觉得蝉是在和自己“对话”。尤其是那些文人墨客,总能从蝉的身上找到自己,什么孤单、清贫、追求理想的心情,跟蝉一样,唱着唱着就喊出来了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古时候那么多人写蝉,因为蝉的“叫声”里带着一种精神。
蝉在树上叫,它不怕没人听见。虽然到了后半夜,蝉声稀稀落落的,几乎没声了,但一棵树依旧绿油油地站着,蝉也依旧孤单在高枝。这份孤高和坚持,确实像是一种诗意。
蝉和人一样
蝉在高枝上,活得清苦,叫声里带着一股孤单和坚韧。这不就是像那些身居清高的人吗?那些自我坚持的人,不愿意随波逐流,就算没人理解,也得把自己活得“响亮”。
所以嘞,蝉的诗意就在于它那种态度,它让人觉得无论生活再苦再累,只要坚持住,总能找到自己的价值。蝉那种不认命、不低头的精神,其实就像人一样,让人从它身上看到一种力量。
总结
蝉的诗意,表面上是它的叫声、它的生活习性,可实质上,它是一种生命态度。就像咱人再苦再累,也得日复一日地劳作,蝉的叫声里有着生命的坚韧,有着不低头的倔强。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古人写蝉,蝉虽然是一只小小的昆虫,但它却活得有气节、有骨气。
咱说着说着,也不禁对这小小的蝉多了几分敬意。原来蝉的声音里,竟然藏着这么多的道理。
Tags:蝉, 诗意, 坚持, 生命态度, 高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