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 诸葛暗,孔明有夺天地造化之法?
按照《三国演义》的内容来看,诸葛孔明只是识天文,懂地理,能掐会算而已。说他有夺天地造化之法则略显夸张。
上方谷一战本来可以把司马懿父子统统烧死,司马父子一死,灭曹魏就指日可待。怎奈天降大雨,把上方谷大火统统浇灭,司马父子才侥幸逃了一命。
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是关于诸葛亮的。
故事大体是这样的,诸葛亮六出祁山在五丈原病重,需要祭灯延寿。祭灯时,灯不能灭,结果魏延将军未经通报突然入帐,大风吹灭蜡烛。诸葛亮自知命不久矣,于是用八卦掐算自己的寿命,他发现自己命里该活83岁,可是53就该归阴间。
因为他做了三件错事:
1.水淹七军,虽然打了胜仗,可是杀人太多,同时也淹死了不少无辜百姓,所以折阳寿十年。
2.火烧藤甲军十万人,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动用了火攻,把孟获十万藤甲军全部烧死,上天折阳寿十年。
3.战成都时刘璋也是汉室宗亲,可是诸葛亮逼迫刘璋让出成都城,并派魏延杀害刘璋居家满门。所以上天又折阳寿十年。
故而,诸葛亮本事再大,他只能顺天造势,却不能违背天意,更不可能改变天意!
你有什么不同看法吗?
欢迎转发,大家一起探讨。
可以举例说明吗?
阳谋:光明正大的使用计谋,对手看出是计,甚至能够看到最终结果,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,往往却对其无可奈何,乖乖入坑。
一:二桃杀三士
春秋时期,齐景公麾下有三员大将:公孙接、田开疆、古冶子,皆是难得一见的猛人,在战场上都是所向披靡的存在。从而,他们的功劳越来越大,慢慢的就开始傲慢了,对待君主不是怎么尊重。齐景公心想:这三人现在都这么狂了,再过几年那还得了,于是就有了铲除这三人的心思,晏子便想出了“二桃杀三士”之计。
晏子让齐景公召来他们三人,给他们赐下了两颗桃子,三个人自然无法平分两个桃子,于是晏子便让他们以功劳大小来决定谁吃桃子。公孙接仰天而叹曰:不受桃,是无勇也。于是讲出自己杀野猪,搏猛虎的事迹拿走了一颗桃。田开疆也不示弱,历数自己保卫齐国的功绩也拿走了一颗桃。如此一来,古冶子傻眼了,想自己曾经保卫国君渡江,在江中与巨鳖搏斗半日,何其勇乎,又有救君的泼天大功,却没吃到国君的赐桃,于是拔剑指责二人无耻。而公孙接和田开疆二人听到公孙冶的功绩确实高过自己,两个自视甚高的人物,将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,此时觉得自己做了如此厚颜无耻之事,当场拔剑自刎。公孙冶眼见两位好友自杀在自己眼前,觉得是自己逼死了二人,无颜苟活,于是也拔剑自刎而死。就这样,晏子靠着两颗桃子轻松解决了三人。
阳谋二:围魏救赵
公元前354年,魏国军队在大将庞涓的率领下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,赵国危在旦夕之际,派遣使者向齐国求援。齐王在一番考虑之下,答应了赵国的求援请求,派遣了大将田忌以及军师孙膑前去救援赵国。大将田忌原本打算直接率领军队去和魏军硬碰硬,与赵军里应外合包围魏军,解除赵国之危。而此时孙膑却劝田忌反其道而行之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,让庞涓不得不撤兵回国救援,于是田忌率领齐军直逼魏国都城大梁。
当庞涓接到齐军即将攻打大梁的消息,知道这是齐军救赵国的计策,就是要让他从赵国撤军。可是看出来了也没办法,因为他不敢赌,大梁一旦丢了,他打再大的胜仗也于事无补,于是庞涓只得撤军,结果在桂陵地区遭到了齐军埋伏,魏军大败,庞涓也成为了俘虏。
阳谋三:推恩令
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之后,虽然也施行了郡县制,但是也没有放弃分封制,大肆分封刘姓子孙为诸侯王,刘邦去世后这些刘氏诸侯王成尾大不掉之势,严重威胁到了中央皇权。汉景帝时期,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皇权,于是开始了削藩,结果最后却逼得汉景帝不得不杀掉自己的亲信大臣晁错,还爆发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“七王之乱”。到了汉武帝时期,虽然诸侯王势力被汉景帝削减了一部分,但是诸侯王依旧拥有着雄厚的实力,依旧是中央的心头大患,眼睛里容不下沙子的汉武帝自然不会容忍这些诸侯王威胁的存在。
主父偃顺势给汉武帝献上了“推恩令”:就是命令诸侯王不能仅仅将封地传给嫡长子,对于那些庶子也要进行分封,所有儿子都必须有封地。此计一出,所有诸侯都震惊了,然后就是深深的绝望。无论执行还是不执行,封国势力都会大受打击。执行的话,封国势力只会越来越小;不执行的话,肯定会引起内斗,手足相残的惨状,搞不好到最后这一脉会死绝。推恩令实施多年之后,汉武帝正式下旨削藩,此时的诸侯国实力早就远不如以前,根本无力对抗中央,只能乖乖选择服从。
诸葛亮字孔明原文及译文?
原文:
诸葛亮字孔明,琅邪阳都人也。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。父圭, 字君贡,汉末为太山都丞。亮早孤,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,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。
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。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,往依之。玄卒,亮躬耕陇亩,好为《梁父吟》。身高八尺,每自比于管仲、乐毅,时人莫之许也。惟博陵崔州平、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,谓为信然。
时先主屯新野。徐庶见先主,先主器之,谓先主曰:“诸葛孔明者,卧龙也,将军岂愿见之乎?”先主曰:“君与俱来。”庶曰:“ 此人可就见,不可屈致也。将军宜枉驾顾之。”由是先主遂诣亮,凡三往,乃见。
因屏人日:“汉室倾颓,奸臣窃命,主上蒙尘。孤不度德量力,欲信大义于天下,而智术短浅,遂用猖獗,至于今日 。然志犹未已,君谓计将安出?”亮答曰:“自董卓已来,豪杰并起 ,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。曹操比于袁绍,则名微而众寡,然操遂能克绍,以弱为强者,非惟天时,抑亦人谋也。
今操已拥百万之众,挟天子而令诸侯,此诚不可与争锋。孙权据有江东,已历三世,国险而民附,贤能为之用,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。荆州北据汉 、沔,利尽南海,东连吴会,西通巴、蜀,此用武之国,而其主不能守,此殆天所以资将军,将军岂有意乎?
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,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。刘璋暗弱,张鲁在北,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,智能之士思得明君。将军既帝室之胄,信义著于四海,总揽英雄,思贤如渴,若跨有荆、益,保其岩阻,西和诸戎,南抚夷越,外结好孙权,内修政理。
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,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,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?诚如是,则霸业可成,汉室可兴矣。”先主曰:“善!”于是与亮情好日密。关羽、张飞等不悦,先主解之曰:“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。愿诸君勿复言。”羽、飞乃止。
刘表长子琦,亦深器亮。表受后妻之言,爱少子琮,不悦于琦。 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,亮辄拒塞,未与处画。琦乃将亮游观后园,共上高楼,饮宴之间,令人去梯,因谓亮曰:“今日上不至天,下不至地,言出子口,入于吾耳,可以言不?”
亮答曰:“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,重耳在外而安乎?”琦意感悟,阴规出计。会黄祖死,得出 ,遂为江夏太守。俄而表卒,琮闻曹公来征,遣使请降。先主在樊闻之,率其众南行,亮与徐庶并从,为曹公所追破,获庶母。
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:“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,以此方寸之地也。今已失老母,方寸乱矣,无益于事,请从此别。”遂诣曹公。
先主至于夏口,亮曰:“事急矣,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。”时权拥军在柴桑,观望成败,亮说权曰:“海内大乱,将军起兵据有江东 ,刘豫州亦收众汉南,与曹操并争天下。今操芟夷大难,略已平矣,遂破荆州,威震四海。英雄无所用武,故豫州遁逃至此。
将军量力而处之:若能以吴、越之众与中国抗衡,不如早与之绝;若不能当,何不案兵束甲,北面而事之!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,而内怀犹豫之计, 事急而不断,祸至无日矣!”权曰:“苟如君言,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?”
亮曰:“田横,齐之壮士耳,犹守义不辱,况刘豫州王室之胄,英才盖世,众士仰慕,若水之归海,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,安能复为之下乎!”权勃然曰:“吾不能举全吴之地,十万之众,受制于人。
吾计决矣!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,然豫州新败之后,安能抗此难乎?”亮曰:“豫州军虽败于长坂,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,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。曹操之众,远来疲弊,闻追豫州,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,此所谓‘强驽之末,势不能穿鲁缟 ’者也。
故兵法忌之,曰‘必蹶上将军’。且北方之人,不习水战; 又荆州之民附操者,逼兵势耳,非心服也。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,与豫州协规同力,破操军必矣。操军破,必北还,如此则荆、吴之势强,鼎足之形成矣。
成败之机,在于今日。”权大悦,即遣周瑜 、程普、鲁肃等水军三万,随亮诣先主,并力拒曹公。曹公败于赤壁,引军归邺。先主遂收江南,以亮为军师中郎将,使督零陵、桂阳、 长沙三郡,调其赋税,以充军实。
白话释义:
诸葛亮,字叫做孔明,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人;汉元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。父亲是诸葛圭,字叫做君贡,在汉朝末年担任过太山郡的郡丞。诸葛亮小时候父亲就过世了;叔父诸葛玄被袁术推荐(签署)去担任豫章太守,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及亮的弟弟诸葛均前去上任。
正好遇到汉朝改选朱皓代替诸葛玄,诸葛玄平常和荆州太守刘表有交情,就前去投靠他。诸葛玄过世以后,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里耕种,平常喜欢唱着《梁父吟》的曲调。
亮身高八尺,每每把自己比喻成管仲,乐毅,当时没人相信。只有博陵的崔州平,颖州的徐庶(字元直)和诸葛亮交情不错,认为他真的具有管仲,乐毅般的才华。
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,徐庶前去晋见刘备,刘备很看重徐庶。徐庶对刘备说:“诸葛孔明这个人,就像一条潜卧的龙啊,将军您是否愿意看看他呢 ”刘备说:“你请他一块儿来吧!”徐庶说:“这个人你只可以去亲近他,不能够强迫他来看你的,将军您应该委曲委曲,大驾前去看他的。”
因此刘备就前去看诸葛亮,前后往返三次,终于才见到面。(见面时),刘备把人支开,和诸葛亮商量说:“现今汉朝倾倒,奸臣偷得权利,天子蒙尘受难。我德行浅薄,不自量力,想要在普天之下伸张大义,可是智慧浅,德术差,于是使得小人猖狂不已,直到今天。
然而我的志向仍没打消,您说我能出什么策略呢 ”诸葛亮回答说:“ 自从董卓作乱以来,各地方的英雄豪杰同时兴起,占据好几个州郡的人,多得数不清。曹操比起袁绍,名气小多了,人也少多了,然而曹操竟然能够战胜袁绍,地位转弱为强,这不仅仅是时运而已,而且也是人为的谋划造成的。
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,挟制天子,进而用天子的名义命令诸侯;这种情势,实在不能和他争强斗胜了。孙权拥有江东,已经经过三代的经营,地方险要而百姓顺从,当地的贤才能人都被他任用了,这种情势是可以和他结为盟邦而不可以打他的念头。
荆州北边据有汉水,沔水,享有南海的全部资源,往东可以连结吴,会二郡,往西可以通达巴,蜀二郡;这是个可以用兵的地方,但是负责人(刘表)却不能好好据守住它。这大概是老天用来帮助将军您的,将军您是否有意思把它夺取下来呢 ?
益州地势险阻,拥有千里肥沃的田野,是个富庶的好地方,汉高祖(刘邦)就是凭藉这里而完成帝王的事业。(当地刺史)刘璋个性懦弱,不明事理,(黄巾贼)张鲁横行北方。这地区百姓众多,国家富有,刘璋却不知道好好地抚恤安慰百姓。
当地有智慧才能的人(如张松,法正等人),很想能遇到贤明的君王。将军您既是汉朝王室的后代,守信重义名扬天下,又能够广泛地接纳各地方的英雄好汉,思得贤人好像口渴者急得想喝水一般。
如果您能够同时拥有荆州,益州,保住这块险隘之地,往西通和各个戎族,往南安抚夷,越等族,对外和孙权交结和好,对内修好政治。
天下局势一旦有了变化,就命令一位大将军,率领荆州的军队开向南阳洛阳(中原),将军您自己带领军队从秦川出发,天下百姓谁不是拿着碗饭,提着壶浆,热烈地欢迎将军您的王者之师呢 ?
果真如此,那么您的霸业就可以完成,而汉朝也可以复兴了。”
刘备听了后,说:“你讲的好!”于是刘备和诸葛亮的感情愈来愈好,一天天地更加亲密。关羽,张飞等人不高兴,刘备安慰他们说:“我有了孔明,就像鱼儿有了水一般,希望各位不要再有怨言了。”关羽,张飞才停止他们不满的言行。
刘表的大儿子刘琦也深深地看重诸葛亮。刘表听信后妻的谗言,疼爱小儿子刘琮,不喜欢刘琦。刘琦每次想要和诸葛亮商量如何自保的办法,诸葛亮每每搪塞敷衍他,并没有替他出计策。(有一次)刘琦就请诸葛亮到后花园去游赏,一同登上高楼。
在喝酒吃饭的时候,刘琦就叫人拿开梯子,接着对诸葛亮说:“今天(我们两人在这里),往上到不了天,往下到不了地;话从你的嘴巴说出来,进入我的耳朵里来,您可以说了吧 ”诸葛亮回答他说:“您难道没看到太子申生留在城内而危险,公子重耳逃出城外反而安全吗 ”
刘琦内心觉悟了,暗中计划着逃出城外。刚好江夏太守黄祖过世了,刘琦请求外调得以出城,于是成为江夏太守。
不久刘表过世,刘琮听说曹操北来征伐,就派遣大使请求投降。刘备在樊城听到这件事情,就率领军队往南行走。诸葛亮和徐庶一起跟随刘备,被曹军打败追赶,还俘掳了徐庶的母亲。
徐庶指着自己的心和刘备告辞说:“我本来想和将军您共同谋求称王称霸的事业,所凭恃的就是这颗心,现在我的老母亲已经被俘掳了,我的方寸也都乱掉了,对您的大事业没什么帮助?我恳求从此和你告别。”
于是徐庶就前去见曹操。刘备率军到了夏口,诸葛亮说:“现在事情很紧急,我请求奉您的命令去向孙权求救。”当时孙权拥军在柴桑,正旁观谁成功谁失败。
诸葛亮游说孙权说:“天下大乱,将军您起兵,占有了整个江东地方,我们刘备也收服众人在汉南聚集大军,同时和曹操争夺天下。现在曹操已消灭掉大敌,各处大略都已经平定了;因此他攻下了荆州,声势震动全天下。
在这种情况下,即便是英雄豪杰也难以施展自己的本领了,所以我们刘备才跑到这里来。将军您算算自己的军力来看如何对待曹操。如果您能够凭着吴越的军队,去和中原的曹操对抗的话,那您倒不如早点和他决裂。
如果不能够抵挡的话,那你何不解除武装,向他北面称臣来事奉他呢 现在将军您表面上假托是要服从的名声,可是实际上您内心的计划却又犹豫不定;现在事态紧急你却又不赶快决断,大灾大祸转眼间就要到来了。”
孙权说:“假如真的像你说的话,那你们刘备为什么不就去向曹操称臣事奉呢 ”诸葛亮说:“田横,也只不过是一名齐国的壮士罢了,仍然会为了守住道义而自杀,不辱自己的志节。
何况我们刘备,他是堂堂汉朝王室的后代,英气才华举世无人能敌,众多士人仰慕他,就像流水归向大海一般。如果事情无法成功的话,这是天意啊,我们刘备又怎能再屈服自己去当曹操的部下呢 ”孙权勃然大怒地说:“我不能拿东吴所有的土地,十万民军队被人家控制。
我的计策已经决定了,非得要刘备否则是没法抵抗曹操的。然而你们刘备刚打了败仗,怎能够抵抗曹操这个大敌人呢 ”诸葛亮说:“我们刘备的军队虽然在长阪被打数,现在归来的战士和关羽的水军,合起来还有精兵锐卒一万人。
刘琦会合江夏的战士,也不少于万人。曹操的军队,从老远的北方南下,都非常疲倦,听说他为追赶我们刘备,轻快的骑兵一天一夜走了三百多里路。这就是所谓力量强大的箭,到最最末稍时,连鲁国的细绢都穿不透了。
所以兵法特别忌讳这个情形说:‘必定会让大将军打败仗’。况且北方人不习惯打水战,又荆州投降曹操的百姓,只是被兵势所逼罢了,并不是心甘情愿的。现在将军您如果能够派遣猛将,统领数万军队,和我们刘备并力合谋,必定能够打败曹操。
曹军战败,必定会回到北方去。这么一来,荆州,东吴的势力就会强大,天下鼎足而三的态势就会成形了。成功失败的关键,就在今天了。”孙权十分高兴,立刻派遣周瑜,程普,鲁肃等三万水军,随着诸葛亮去晋见刘备,一起出力抵抗曹操。
曹操在赤壁打了个败仗,率领军队回到建邺。刘备因此收取了江南,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,让他总管零陵,桂阳,长沙三个郡,征调这三郡的赋税,来扩充军中的粮饷。
暗的反义词?
反义词有:明和亮
亮,有形容词词性,动词词性和名词词性。作形容词时有响亮、明白、清楚、正大光明、明亮等意思。此外,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诸葛亮(字孔明,号卧龙,全名为诸葛孔明)也自称“亮”。
出处:
亮,明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段注:“古人名亮者字明。”
如:诸葛亮,字孔明。
明,汉语常用字,读作mèng或míng,最早见于甲骨文,其本义是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,即《说文解字》所谓的“照也”,后延伸出照亮、点燃、公开的、天亮等含义。
雍正王朝里邬思道说叛军主力在法轮寺?
我是起居郎,我来回答这个问题。
年羹尧西北平叛,一年时间合围叛军,但是却找不到主力,无法歼敌,每天耗费二十万两白银开支,国库已被掏空,满朝文武都在看着雍正和年羹尧,一旦失败八爷党就会趁机难。
这时邬思道以压克粮的名义来到西北大营,他讲话分三步,让年信服并依计行事,也留下了“灯下黑”这个耐人寻味得故事。第一步,明确分析形势,明着说失败对年羹尧是死路一条,暗着告诉年羹尧捞好处占便宜,是要有相应的功绩的,占皇帝的便宜尤其要有度,养匪为患可以,可要只有这一招可吃不开,皇帝现在要结果了。
第二步,换位思考,叛军十几万大军也需要粮草,年表示要立马切断粮草通道,但是邬又把话峰一转,说现在断粮道已晚,目前最紧急是找到敌军主力,你年羹尧缺粮可以跟朝廷要,叛军缺粮会从谁那获得?都一年多了,叛军要是没人养着,绝不可能比你年羹尧沉得住气,见好就收吧。
第三步,分析地形,周边地点全部侦查也没看到主力,青海这苦寒之地,可不是处处都能养活几万叛军的,隐匿的地方就那几块,你来个说啥也找不着,说明这伙叛军你手拿把攥,就看你什么时候摊牌了,灯下黑这个说法是给年一个台阶,可以从养寇这头猛虎上下来。其次暗示影子就是影子,看着黑可没有力量,灯要是换个位置,影子什么也遮不住,是自己给灯换位置,还是让皇帝给灯换位置,性质就大不一样了,聪明的年羹尧听懂了,选择了接受邬先生的建议,马上决战,至于杀侦查兵和假装恍然大悟状,只是一场戏而已。
总结: 邬上来就分析现在形势,意在破冰,做出断粮草判断,这个普通人也能看出,邬推断敌军主力位置,是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,邬可能不了解叛军,可他了解年羹尧,更了解皇帝,他二人的想要什么,怎么找到二人利益的结合点,从而产生一个让皇帝和年羹尧都接受的结果,这才是邬思道的过人之处。
欲擒故纵反映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?
诸葛亮擒纵之术之暗纵之计!
诸葛之智,克敌制胜为其小者,审时度势甚至操纵时局,方为其上上者。诸葛出山后,克敌擒敌者众,而纵敌亦有之,纵敌亦有明有暗,今就其暗纵者讨论之,一者华容道,一者鱼腹浦。
华容道:隆重三分策定时,刘备只有人马数千,大将有关张赵三人,虽强而寡,地也只是附荆州而已。诸葛言“今操已拥百万之众,挟天子以令诸侯,此诚不可与争锋。孙权据有江东,已历三世,国险而民附,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。”于是之后长时间内,甚至直到诸葛亡故,他的主要战略都是联吴抗魏的。
彼时刘大一无地二少兵三曹操在后穷追不舍,再加上已是众所皆知“刘使君非久为人下者”。且诸葛之谋是联吴而非依吴,一切险难不言自明,如何以此弱势开三足鼎立之局,权看诸葛满腹之谋与三寸不烂之舌了。于是乎折群儒说孙权激周瑜定奇计借东风,终于把曹操八十万大军交待在赤壁上。
试想此时曹操若死,便如何?曹操大兵压境而孙权不降,不欲为人下者也,曹孙刘皆不甘为人下,必相争夺,而此时刘备无兵无势,曹操一亡,鼎立不成而成东吴一枝独秀,孙权得势之下能不趁刘备龙困浅滩而诛之?
再者,刘备诸葛之志岂只在退曹乎?刘备依刘表时髀肉复生犹自感叹,又曾失语曰:“备若有基本,天下碌碌之辈,诚不足虑也。”所谓根本、所谓置足之地以托孤穷之身,何也?领地也。若曹操死,刘备零星兵马怎堪与吴争夺领地,诸葛亮即便巧妇,不能做无米之炊。可若曹操不死,诚如鲁肃劝周瑜所言:“不可。方今与曹操相持,尚未分成败;主公现攻合淝不下。不争自家互相吞并,倘曹兵乘虚而来,其势危矣。况刘玄德旧曾与曹操相厚,若逼得紧急,献了城池,一同攻打东吴,如之奈何?”。东吴有此顾忌,刘备安取南郡荆州襄阳,如此滋蔓有所,霸业可图矣。
似如此,曹操生则可牵制孙权,使刘备一可以保全性命,二有领地可以凭身,诸葛能不放之?可是如何放之?曹操步步皆落诸葛算中,最后捉之可称易如反掌,可诸葛偏偏让义气深重的关二弟把守华容,一面激之立下军令状,一面对刘备说:“亮夜观乾象,操贼未合身亡。留这人情,教云长做了,亦是美事。”是操贼未合身亡还是诸葛不教之亡,也许只有天知道了。而军令状是用来解东吴之疑塞东吴之口,还是诸葛折服关公的又一手段?或者两者兼具,这又费一番思量。反正结果是,解了曹操迫命之危,又得了立身之本,此一纵,可谓周郎名就赤壁,孔明功成华容。而后来周瑜气死,主张联刘的鲁肃接权,遂三分势成。
二、鱼腹浦:鱼腹浦陆逊被困八阵图,被孔明岳丈黄承彦引出。且曰“老夫乃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也。昔小婿入川之时,于此布下石阵,名‘八阵图’。反复八门,按遁甲休、生、伤、杜、景、死、惊、开。每日每时,化无端,可比十万精兵。临去之时,曾分付老夫道:后有东吴大将迷于阵中,莫要引他出来。老夫适于山岩之上,见将军从‘死门’而入,料想不识此阵,必为所迷。老夫平生好善,不忍将军陷没于此,故特自‘生门’引出也。”
读到此处,读者就要思量了,一、即便黄承彦“平生好善”,可其婿在蜀方为相,若诸葛想杀陆逊,黄承彦能以一己之善而介身两军干戈之事?二,黄言诸葛嘱其“莫要引他出来”。可是诸葛不嘱咐,黄承彦能知陆逊将在此时陷于此阵?这“莫要引他出来”是否等于此地无银?可是诸葛为何要放陆逊?为何又是通过黄承彦之手来放?
且说为何而放?诸葛亮的政治主张一直是联吴抗魏的,一者视魏为国贼,二者若吴蜀相争,魏坐收渔利,二者皆危。即欲联吴,则陆逊杀不得,一者陆逊与孙策翁婿之亲,若陆逊死于蜀手,吴蜀之仇结定,再难图联合。二者陆逊为吴重将,陆逊死则吴无疑长城被毁,彼时曹魏势大,吴若亡,蜀亦危矣,所谓唇亡齿寒者也。
再说为何是黄承彦引陆逊出。关羽死,刘备张飞对吴切齿痛恨,誓必报仇。诸臣屡劝不止,而后刺杀张飞的范疆张达也投吴而去。纵诸葛不欲因私仇而废大业,奈何刘备不听劝阻,蜀吴成誓不共日月之势。诸葛纵有亲信,也无人敢担叛国之名吧。而黄承彦闲散之人,不属魏蜀吴任何一方。与诸葛兼具翁婿至亲,由其救引陆逊出阵,既无反叛之名,又卖人情与吴,而那句“莫要引他出来”,还是“切要引他出来”,陆伯言且自思之吧。
而后,邓芝使吴,两方交好,试想若陆逊死于蜀手,诸葛安能安居平五路?吴蜀若不联合,又怎能逼得曹丕几年养精蓄锐,不敢正视南面?而蜀建国未久,这几年时间休养生息又是何等重要。若后方不平,诸葛又怎能无后顾之忧的南征蛮邦?
华容道走曹操,刘备得以建立基业,鱼腹浦走陆逊,吴蜀再次联合拒魏,诸葛之智,由此擒纵之间可见端倪。